走进天文台|相约兴隆的星空之下

  • 黄亚芳
  • 日期:2023-06-04
  • 6001

  5月31日中午12点半,在天文学院何幸老师的带领下,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的43名同学从雁栖湖校区乘车前往位于河北兴隆燕山腹地的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近距离接触天文科研工作者的日常工作生活,领略LAMOST、2.16米望远镜的魅力。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在大约下午两点半,大家终于到达山顶的观测站,开始分配和入住宿舍,计划在稍微休整之后开启参观活动。也有不少兴奋的同学选择提前出来,探索兴隆观测站的角角落落。

到达兴隆基地/傅溟翔

  大约下午四点,经过一番休整之后,大家精神饱满地开始了今天的参观活动。

  同学们被分为两组,各由一位观测站的老师带领,分别参观兴隆基地展厅和2.16米望远镜。

兴隆观测基地沙盘/杨琰斌

LAMOST模型/傅溟翔

  一进入中心楼的科普展厅,巨大的兴隆观测基地沙盘模型就映入同学们的眼帘。大家纷纷围在沙盘模型边上仔细观察和拍照,观测站的老师则开始向同学们一一介绍沙盘上的每个模型:从北山梁的2.16米望远镜、LAMOST、60厘米望远镜到南山梁的员工宿舍、公共天文台等等,老师不仅介绍了这些望远镜的结构、性能和科研任务,还与同学们分享了观测站建立起来的历史。大家也由此了解到了新中国早期发展天文事业的艰辛和前人天文学家们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受益匪浅。

老师正在介绍沙盘上的望远镜/温凌坤

展厅陈列的仪器模型/杨琰斌

  此外老师还向大家介绍了展厅里陈列的一些望远镜仪器。其中的“闪视比较仪”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它通过快速反复闪现两张拍摄于不同日期的星空图像来寻找其中发生了位置变化的星点。在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用“闪视比较仪”发现了冥王星。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闪视比较仪”的工作原理,老师拿出了两张汤博发现冥王星的相机底片复刻图,让大家尝试通过重合两张图片并轻微移动其中一张来观测星点的运动,最终找到冥王星。

老师介绍闪视比较仪/温凌坤

同学正在试着找出底片中的冥王星/杨琰斌

  另一组同学则跟随老师参观2.16米望远镜。大家被巨大的望远镜和它接近100吨的重量所深深震撼。2.16米望远镜于1972年开始研制,1989年正式投入使用,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曾经是国内最大、也是远东最大的光学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16米望远镜纪念碑/杨琰斌

老师正在讲解2.16米望远镜/傅溟翔

2.16米望远镜/杨琰斌

  在参观完展厅和2.16米望远镜之后,大家来到基地的食堂共进晚餐。基地为同学们提供了可口的饭菜,带队老师和天文协会工作人员也在晚饭过程中提醒大家晚上观星和宿舍(如开灯前先拉窗帘避免灯光影响基地设备观测)的注意事项。等到晚上八点,原本下午阴云密布的天空居然惊喜地放晴了,基地的老师带领大家来到南山梁的公共天文台进行观星活动。老师提前在空地准备好了一台折射式望远镜,他们和天文协会工作人员一起向同学们介绍望远镜的结构、展示望远镜的组装和指导望远镜的使用。同学们和下午一样分为两组,分别在楼下观测月球和在楼上观测金星。此外天文协会工作人员还拿出带来的防潮垫,大家躺在防潮垫上听老师讲解四季星空,并尝试在夜空中寻找相应的星座。在集体的观测结束之后,还有些同学跑去观赏和拍摄银河,兴隆的星空让大家心满意足。

老师正在展示组装望远镜/温凌坤

老师介绍望远镜使用方式/傅溟翔

同学们通过望远镜观看金星/傅溟翔

同学们寻找星座/谢科屹

手机里的月球/刘亭炜

流星/谢科屹

同学用手机拍摄的圆顶和银河/付仡仡

  第二天吃完早饭,同学们分为两组在老师带领下观测太阳和参观LAMOST。观测太阳的同学来到了前一天观星的公共天文台,通过台里的日珥镜观测太阳黑子和日珥。

老师正在介绍日珥镜和太阳/杨琰斌

同学们观测太阳/傅溟翔

日珥镜里的太阳/付仡仡

  能够参观大名鼎鼎的LAMOST让大家激动万分。从前一天下午到达观测站开始,同学们就希望着能够早点进到LAMOST里面一探究竟。LAMOST又叫郭守敬望远镜,全称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主要由反射施密特改正镜MA、球面主镜MB和放置了4000根光纤的焦面三部分组成,兼具了大视场和大口径的特点。天体的光经MA反射到MB,再经MB反射后成像在焦面上,焦面上放置的光纤将天体的光分别传输到光谱仪的狭缝上,然后通过光谱仪后的CCD探测器同时获得大量天体的光谱。工作人员对LAMOST从结构、原理、技术、镜面维护、取得成果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聆听的同学们颇有大开眼界之感。

  最后,参加活动的同学们一起在LAMOST前进行合影,为期两天的“走进天文台”活动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LAMOST前的活动合影/傅溟翔

图片来源:傅溟翔/杨琰斌/温凌坤/谢科屹/刘亭炜/付仡仡

文字 | 杨琰斌

排版 | 史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