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文学会2024年度学术交流研讨会科普讲座 —《从〈星际穿越〉和〈流浪地球〉到系外行星探索》

  • 何幸
  • 日期:2024-05-11
  • 1718

   北京天文学会是在竺可桢先生倡议下,于1952年由戴文赛先生联合在京的20余位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发起成立的,现有会员500余名。学会的宗旨是:团结广大天文工作者积极投身天文事业,不断提高首都天文科学水平,促进天文事业的繁荣与普及。

北京天文学会2024年度学术交流研讨会顺利举办

   为更好地探索宇宙奥秘,面向天文学前沿,加强各会员单位、会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北京天文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特组织“北京天文学会2024年度学术交流研讨会”,于2024年4月19日至21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北京市怀柔区)举行,会议由北京天文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联合承办。

苟利军《从〈星际穿越〉和〈流浪地球〉到系外行星探索》

   4月19日晚19:00,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从〈星际穿越〉和〈流浪地球〉到系外行星探索》。

苟利军在介绍引力波的发现

   苟老师从上映于2014年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谈起,为我们介绍了电影中出现的引力波、米勒星球时差、黑洞、多维空间、虫洞等概念,分析了未来人类移居太空的可能性。碰巧的是,引力波于2015年9月14日被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观测到,发现引力波的三位科学家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苟利军在介绍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苟老师认为,科学进步和科幻作品有时候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古代,古人往往以月亮寄托自己的情感,如《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国古代设有司天监等官职,负责观察天文、推算历法,天文学在古代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而现代科学起源于“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学望远镜,并用望远镜观测到了月球和木星卫星。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近代天文学的大门被打开了。随后,苟老师还介绍了牛顿、伽利略等人对天文学的贡献。

苟利军在介绍科幻作品

   苟老师又与我们分享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上世纪经典科幻电影《星际迷航》、《星球大战》、《黑洞》、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和中国科幻连续剧《三体》等。与此同时,人类于1965年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验证了宇宙大爆炸,于2019年拍到黑洞第一幅照片M87。科学进步和科幻作品的发展某种意义上确实是相辅相成的。

苟利军在介绍《流浪地球》中的“硬科技”

   随后,苟老师从《流浪地球》谈起,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剧中出现了“硬科技”,如太阳氦闪、太阳风暴、洛希极限、太空宜居区、行星发动机等。他还为我们介绍了太空航行如何利用脉冲星导航,分析了流浪地球计划的可行性,分析了地球停止自转后可能出现的后果。

   苟老师谈到,人类一直在搜寻宇宙中是否还存在其他生命体。在太阳系内,由于火星与地球既相近又相似,因此,火星上是否可能存在生命一直是天体生物学关注的一个主题。累积的证据表明,在古代诺亚纪时期,火星表面环境有液态水,并可能适合微生物居住,但宜居的条件并不一定代表就有生命。人类一直在研究火星大气丢失之谜,还研发了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但可惜的是,目前尚未发现任何生命的迹象。

科学“金字塔”

   紧接着,苟老师强调了基础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虽然基础科学在短时间内很难有巨大的突破,但长远来看,这种探索可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基础科学就像金字塔的塔底,而应用技术是金字塔的塔顶。只有地基牢固,人类的“科学金字塔”才能越建越高。

同学提问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意犹未尽、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专业性强、有深度的问题,苟老师一一耐心解答,和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台下的同学们都受益匪浅。

   本次北京天文学会2024年度学术交流研讨会科普讲座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学术交流活动,科学技术和科幻作品的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苟老师生动有趣的讲座带同学们回顾了天文学发展史和科幻作品的发展史,介绍了许多科幻作品中的科学概念,激发了大家天文科学知识的热情。感谢苟老师带来的精彩讲座,也感谢全体与会老师、同学们的热情参与!

文稿:张诗哲

图片:张诗哲

编辑:张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