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在国科大天文学院和天文协会的组织下,国科大一行30余人有幸近距离接触亚洲最大的光学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激动的心情使得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变得短暂,蜿蜒的山路吊足了同学们的胃口。中午十一点到达目的地,一下车,大家就很是兴奋。
国家天文台的陈颖为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先后带领大家参观了科普展厅、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2.16米天文望远镜。
在科普展厅,陈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兴隆观测站的概况和发展历程以及做了一些老式天文仪器的科普工作。首先,陈老师给我们讲了天文台选址的重要条件,包括:环境要足够黑暗(伸手不见五指),天空大气扰动越小越好,晴天的天数要多等。然后带领我们参观了展厅里“退休”的天文设备。随着技术的发展,设备更新换代,这些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设备在灯光下泛着岁月的光辉,显得格外迷人。
此外,陈老师就兴隆观测站的基本情况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兴隆观测基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于1965年首次踏勘,1968年开始投入使用,经过近50年的建设,成为亚洲大陆规模最大的光学天文观测基地。基地位于河北省兴隆县境内的燕山主峰南麓,平均海拔约900米。兴隆观测基地目前口径大于50厘米的望远镜共有9台,分别为:郭守敬望远镜(LAMOST)、2.16米天文望远镜、1.26米红外望远镜、1米反光望远镜、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85厘米反光望远镜、80厘米反光望远镜、60厘米反光望远镜、50厘米反光望远镜。除LAMOST已发布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谱数据库外,每年有百余人次的国内外天文学家利用2.16米等其他天文望远镜从事恒星、星系和太阳系内天体等多种天文观测研究。
在整个讲解过程中,陈老师着重讲解的是LAMOST(Large Sky Area Multi - Object Fiber Spectroscopy Telescope, 中文名为“郭守敬望远镜”)。它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光学望远镜,整个结构由中国人独创,2008年建成,2012年正式光谱巡天。到2015年其拍摄到的光谱数量超过了之前人类拍到的所有光谱数量总和。不仅如此,这个望远镜拥有多个“世界之最”:1. 世界上光纤数量最多——Lamost拥有4000根光纤;2. 焦面自动化程度最高,四千根光纤全部自动驱动到位; 3. 反射式施密特改正镜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光学镜面,被誉为一大天文学奇迹;4. 突破了天文望远镜大口径不能兼得大视场的制造瓶颈。
随后我们进入了LAMOST望远镜内部,只觉寒气逼人,经老师讲解才知道这是为了保证星像的稳定望远镜内温度设定在了夜间温度。紧接着,我们参观了2.16米天文望远镜。它包括重达两吨多的镜片、和地球自转轴平行的巨大转轴、可以自由开合旋转的穹顶、SYZ中继镜镜的设计等等巨大的突破。高端的技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小到一个齿轮,大到光路设计,其中蕴含着一代代人的心血与汗水,当老师讲到这些,我们心中涌起满满的自豪感,也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经济实力、工业实力、综合国力的提升赖于各行各业的共同突破,共同提高。
本来行程安排的还有参观公共天台和观赏日珥,但由于当天天气为多云,观测条件差,就只好取消了这一项目,同学们只好恋恋不舍地跟“拉磨”合影告别。
兴隆天文台的参观让我们获益匪浅,同学们都意犹未尽,打趣说:“好想留下来再过几天。”最后我们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前合影,将时间定格在这一刻。将时间定格在LAMOST前,在心里默默记下:祖国科技的进步,民族的腾飞,我们有一份责任,作为一名uscaser,我们应该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做有担当有抱负的科研人!
附:
“走近天文台”系列活动回顾
在这个春光四溢、柳絮齐飞的周末,天文学院以及果壳大天文协会举办的“走近天文台站,探秘观天巨镜”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了。 周六在一食堂前天(song)文(ming)台(xin)巡(pian)礼,周日在兴隆观测基地探秘LAMOST(郭守敬望远镜),周一晚上在教一讲述FAST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时间:2017年4月8日
地点:国科大雁栖湖校区西区一食堂前
时间:2017年4月9日
地点: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河北兴隆观测基地
3. 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介绍
时间:2017年4月10日 19:00-20:30
地点: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1-209
主讲人:王启明研究员
图片:王乐、马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