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上午9时,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团委组织团员们前往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在纪念馆内,团员们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实物陈列以及与讲解员互动等方式,深刻领悟了老一辈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科技事业的信念。
活动伊始,团员们集体观看了8分钟的“两弹一星”历史回顾纪录片。影片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中叶,面对国际核威胁与技术封锁,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毅然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归国后带领科研团队在怀柔火箭试验基地(现纪念馆原址)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壮阔历程。随后,团员们依次参观了“事业展”和“功勋人物展”。锈迹斑驳的火箭发动机试车台、泛黄的计算手稿、原子弹爆炸检测设备等2000余件珍贵文物,无声诉说着那段“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峥嵘岁月。
“看到铷原子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无线电信标机时,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一名同学感慨道。纪念馆内复原的冷气真空泵实验室和空气中爆炸激波实验场遗址,让团员们更加直观地体会到先辈们在极端艰苦环境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科研作风。
参观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今日许多顶尖科研院所的前身正是为服务“两弹一星”事业而创立。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一脉相承的不仅是技术上的不断突破,更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内核。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嘱托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表示,作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既要传承老一辈科学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优良传统,更要勇挑重担,突破“卡脖子”技术。“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只有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让中国人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