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功开物者,不与圣贤殊 ——天文学院党支部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牛佳瑞
  • 日期:2019-04-16
  • 3055

       悼念钱学森

       刘晏(观云)

西方游学子,归来敌百师。

一星兼两弹,建国谱天书。

青衫封将印,科技等大儒。

天功开物者,不与圣贤殊。

       4月14日上午,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与参加团日活动的天文学院同学们一同前往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以下简称“两弹一星”纪念馆)进行参观,了解“两弹一星”诞生前后,老一辈科学家做出的巨大贡献。

     “两弹一星”,通常是指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导弹与人造卫星。建国初期,国际形势严峻异常。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一众科学家们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两弹一星”中必需的各项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60年11月5日,中国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支部党员在纪念馆合影

       参观过程中,担任“两弹一星”纪念馆讲解员的蒋建华同志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的研究历史。从一张张照片、一份份影印文件、一件件科研设备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科研设备的简陋、科研环境的艰苦,科研工作的困难。然而,以赵九章、钱三强、钱学森为代表的伟大科学工作者们不畏艰辛,一路披荆斩棘,为共和国军事力量和科研工作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都感触颇深。“两弹一星”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的精神也成为他们在今后学习和科研道路上的动力。

                                                                                                                                        文字:杨   涵

                                                                                                                                        摄影:刘明月

                                                                                                                                        编辑:牛佳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