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参赛队在“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斩获头筹

  • 黄亚芳
  • Published: 2021-05-21
  • 3427

          5月20日,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结果揭晓,我校“流星双站视频监测系统”项目荣获特等奖。

颁奖典礼

       下午, 首都“挑战杯”大赛闭幕式在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隆重举行,共青团、北京市和各高校的领导老师们和参赛代表参加了闭幕式。闭幕式上,李镇业同学代表“流星双站视频监测系统”团队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特等奖的奖牌。之后,与会嘉宾和参赛代表们共同观看了优秀作品展示,原创话剧街舞表演。闭幕式最后,与会嘉宾共同启动装置,标志着“青创北京”项目的正式启动。闭幕式在全场人员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中结束。

       本届“挑战杯”共设主赛道和“红色实践”“揭榜挂帅”“科技冬奥”三个分赛道,经过校内遴选、网络评审、答辩展示三次选拔,最终评出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项目。在参与主赛道竞赛的1268项目中,共评出了特等奖43个,一等奖84个,二等奖159个,三等奖316个。我校的“流星双站视频监测系统”项目顺利通过校内遴选和网络评审,并在怀柔科学城赛区进行了答辩展示,最终获得特等奖。

获奖证书

       “流星双站视频监测系统”团队组建于2020年,由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研究生李镇业、赵欣林、李雪、屠志军,本科生张博闻,以及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的王瑞、汪绍涵两位本科同学组成。团队成立之初就获得了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和国家天文台的大力支持,刘继峰副院长亲自带队,指导老师卢晓猛、李广伟、邹虎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对项目进行指导。整个团队不断完善分工、攻坚克难,将流星双站视频监测系统的构想逐渐变成现实。

团队合影

       “流星双站视频监测系统”通过带有GPS模块的CMOS相机,对流星现象进行触发式视频观测,测量每个站流星的天球坐标,通过双站三角定位测量流星在空间中的精确三维轨迹,最终反推流星体在太阳系中的轨道。2020年10月,团队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进行了第一次测试观测,取得大量测试数据,为流星监测软件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利用这些数据,团队针对流星的图像特征开发了流星监测软件。该软件可以在流星出现时实时识别并保存流星数据,同时对飞机、人造卫星等目标实现有效区分。2020年12月,团队用该软件进行了双子座流星雨的观测,两个站分别观测到500余颗,标志着流星监测软件的开发成功。在之后的工作中,团队又着手完善了流星测量和三角定位程序,优化自动化处理流程,使整个系统可以自动化运行,利用流星视频数据测得流星的轨道数据。在2020年的双子座流星雨的数据中,共有76颗流星体的轨道被精确测得,轨道符合双子座流星群的特征,显示出该系统的较高的数据质量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野外调试

       在答辩展示环节中,该项目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评委也就数据精度、创新点等问题与答辩代表李镇业同学进行了探讨。该项目最终被评为特等奖。

观测拟合示意图

       谈及项目研发过程中的经历,同学们纷纷表示辛苦但是值得。负责流星三维定位程序的屠志军同学说:“在寒冷的冬天安装调试设备真的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参加项目让我知道仔细和认真的做事态度真的很重要。”作为天文爱好者、自己也运行着爱好者流星相机的王瑞同学提到:“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知识。国家天文台是一个很强大的平台,项目里的老师都很认真负责,团队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大家也都非常积极。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共同的理想聚在一起,大家通力合作去促成一个项目,这种体验非常棒!”

疫情期间视频讨论

       说到项目得以获特等奖的成功经验,李镇业同学认为秘诀可能在于系统化的多点突破。“我们的系统涉及到非常多的学科方向,不过好在我们也有一支非常多样化的团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们实现了分工合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方面做到了最好。可能大家的深度参与,和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挑战精神就是打动评委的关键。”

答辩现场彩排照片

      在未来的工作中,项目团队表示会继续就设备的小型化、低成本化和自动化方面进行完善,希望依托天文和空间科学学院和国家天文台的支持,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流星监测网。

      青春向党,科技报国。这是这一届挑战杯的主题,也是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

作者:李镇业

图片:李镇业、张博闻

编辑:孙莉焰